确实体验过南北方的差异,在青岛生活久了就是喜欢一个蒜配一个饺子,但是去深圳或是厦门,那真是秀气了不少,就是寒暑假去淮南的三姑家,都觉得他们早餐和我的习惯不一样。 北方的早餐吃馅饼、煎饼果子,南方就是小笼包或是稀饭啥的,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东的馒头,几个就能装下一个框,而南方的馒头,基本可以当做早点吃了。但是说来奇怪,唯独油条确实达成了南北共识,早上大家都爱吃。 早上起来去早餐店吃根油条,要么放在豆浆里,要么放在胡辣汤里,要么一口油条一口豆浆干着吃。 有人说油条就该泡着吃才好吃,有人觉得脆脆的油条为什么要泡软?不是搞怪?其实油条的吃法,还真不是你想想的那样。 第一次对油条有概念还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的故事,说宋朝时期秦桧陷害忠良岳飞,后来民间为了替岳飞抱不平就用面放在油锅里炸,称"炸秦桧"来表示愤怒,谁曾想,如今是早餐上不可或缺的美食。 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,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"馃子";安徽一些地区称"油果子";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;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;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。 既然有叫法不同,吃法自然也有不同。在上海,早餐的四大天王指的就是油条、大饼、豆浆、糍饭团,上海人用油条和糯米制成的粢饭,更传至香港。 在广东、香港流行用肠粉卷著油条制成炸两,淋上酱油食用,可随意再加上辣椒酱和甜酱,也有直接拌粥作早餐的吃法。广东人亦喜欢把以瓦砵把油条和鸡蛋及鱼肠焗熟食用,称砵仔焗鱼肠。 河南人的早餐喜欢把油条和胡辣汤搭配着来,或是油条配豆腐脑,那才是一天的开始。 在台湾,油条通常夹入烧饼或切段裹入饭团里,或搭配杏仁茶、豆浆当早餐吃,有时亦会加入粥里做为配料。 话题回来,我们总是差异,为什么南北方那么多差异,为啥油条确实能够得到两边的喜爱呢? 其实我总是觉得有这些原因:历史原因:就是那个故事,岳飞被害,民间愤怒,用面食油炸,代代相传,于是就这样传承下来了。 面食原因:其实类似的油炸面食,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,可追溯到唐以前,具体时期不得考证,年代久远,而油条恰是做法简单,味道鲜美,早餐必备,所以这些年不管去哪出差,总是能够在楼下早餐店看到油条。 乡愁原因:动荡的时代,谁还没有背井离乡过?倘若谋生必然做自己擅长的事情,面食油炸又最为常见;倘若为早餐,早上能吃一口儿时喜欢的油条也是一种美事。 一根油条一碗粥,再加上一点小咸菜,就是绝对的早餐美味。粥搭配着油条的绵软,经由牙齿的触碰,自油条脆嫩的表皮溢出,咸鲜的味道唤醒了整个清晨。 |